临海街头,乘风破浪的“炸排骨”
在临海的餐饮江湖上
炸排骨、炸肉条必有一席之地
在一众椒盐口味的比拼中
有一家深藏小巷的排骨店却另辟蹊径
以“奶油味”杀出重围
没错
它就是位于继光街190号的“建军奶油排骨”
就是“特色”
烈火烹油,是“建军奶油排骨”的日常写照。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,直径约半米长的大锅占据了“半壁江山”。每天,这口锅都盛满新鲜的油,保持几百摄氏度的高温,几乎无休地炸制着一波又一波腌制好的排骨。排骨一出锅,经常是热气都来不及散就一售而空了。
“在临海,卖带甜味的奶油排骨,我是第一家。”说这话的人正是“建军奶油排骨”的店主应建军。厨师出身的他,最大的爱好就是钻研怎么把眼前的排骨做出特色。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90年代,应建军就已经开始借助网络的力量,查找各种排骨的做法。奶油排骨的最初配方,就是他在网上得到的灵感。
新鲜的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后,先用独家配方腌制五六小时。这一步,也是排骨实现“奶香蜕变”的关键。之后,腌制好的猪肉还要再进入地瓜粉里滚一滚,让每块肉都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粉衣。这样炸出来的排骨,口感才能松脆酥香。这也是应建军多年来得出的经验。他说,自己也曾尝试过生粉、面粉,但是吃起来都容易发硬,只有地瓜粉是最合适的。
接下来,就是起锅、烧油。一锅能炸1公斤肉,但是得配20升的油炸2遍。10分钟后,香喷喷的奶油排骨就出锅了。
“我开店整整20年了,生意一直都还不错。能坚持这么久,就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特色。啥叫特色?人家没有,我们有;人家有,我就做得更好。这就是特色。”说起自己的排骨,应建军不禁脸上浮现小小的骄傲。20年里,他一直都在对排骨的口味、口感及时进行改良。这也是“建军奶油排骨”在临海炸排骨界长青的奥秘所在。
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
应建军今年47岁,和“建军奶油排骨”朝夕相处了20年,也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。
2003年,非典带来的“下岗潮”波及到餐饮业。应建军在长久地思考后,决定“主动出走”,告别了酒店的厨房,开启了前途未卜的创业生涯。
“当时也是简单考察了几家菜场,发现炸排骨门槛低,做的人也还不多。回家想了想,就干这个了。”回忆起初为个体户的那段时光,应建军不由感慨时光飞逝。彼时的他,还是一个对未来跃跃欲试的毛头小伙。小小的店面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所有期待。只要有空,兄弟姐妹们就会来店里帮忙。大家都卯着劲,帮助应建军把生意做起来。“建军奶油排骨”也不负所望,不仅让应建军有了结婚的本钱,还买了新房,成为了小家庭幸福生活的开端。
20年里,“建军奶油排骨”也见证了许多人的青春。因为开在学校旁边,学生成为了主力顾客。同学们都忍不住闻着香味过来,买上十几二十块钱的炸排骨,一路吃着走在回家与上学的路上。不少毕业多年的,还会带着朋友过来买上一包。在等待打包的间隙,他们还会站在橱窗前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和奶油排骨的故事。
“他家的排骨好吃,只要我回临海,就要过来解解馋。”今年32岁的小胡就是从前经常来光顾的学生之一。他说,每次吃着这里的排骨就会想起初中时的一些趣事。如今,同学们散落在天涯,奶油排骨成为了青春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把它做成临海的一个招牌小吃
搭乘着临海旅游的东风,这两年“建军奶油排骨”一路走红网络。
节假日,买炸排骨的队伍能排出几十米。原本买菜时顺手带点排骨回家的老街坊,如今却经常是“一骨难求”。
“大家喜欢吃小军的排骨,是对我们临海人口味的认可。先让给游客吃,我们自己有空再买又没事。”虞阿姨是“建军奶油排骨”多年的忠实“粉丝”。有时候馋嘴的家人会开玩笑地和她“抱怨”:现在吃口排骨好难。每每此时,她就这样笑呵呵地安慰大家。在闲聊时,她把这当作趣事讲给应建军听,而这无疑给了应建军不小的鼓励。
“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我们家的排骨,那我们更要把品质抓好。我有信心,把它做成临海的一个招牌小吃。”应建军说,今年来店里打卡的外地游客非常多。原来一天只需炸25公斤排骨,现在50公斤有时候都不够卖。这个“五一”,他早上4点起床开始忙活,一直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。重复炸肉的动作,导致他的手都受了伤,到现在还没恢复。源源不断的订单,在他看来也是对小店经营的一次考验。
“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,不能因为数量就丢了质量。我们是小本买卖,要长久地走下去,就不能放低自我标准。”应建军的一番话,也是临海餐饮人的心声。
在临海的餐饮江湖里,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排骨,也都在乘风破浪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“中华小吃之都”的金字招牌才会越擦越亮。
欢迎关注“临海发布” 在这里了解 党委政府权威声音,民生政策权威解读 热点难点权威消息,公共信息权威发布 ▼
记 者:金晓欣 第二融媒体小组 短视频工作室联合出品
编 辑:汪璐霞
监 制:方 翔
总监制:张玉萍
温馨提示: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,没有经常点“在看”的,会慢慢收不到推送。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,请将“临海发布”加为星标,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“赞”“在看”。